马德里,14(欧洲出版社)
欧洲航天局火星快车轨道器上的高分辨率立体相机 (HRSC) 拍摄的图像显示了火星上巨大的阿克伦槽沟地堑系统的西部。
摄像机视野内的区域位于太阳系最高火山奥林匹斯山以北约1200公里处。这座新月形山脉绵延约800公里,与其北侧和西侧的阿卡迪亚平原和亚马逊平原相连。在南侧,该山脉与奥林匹斯山侧翼脚下的滑坡体相接。
阿刻戎槽沟的特征是火星表面存在巨大而深的断裂(断层)。这些线性断裂是地质学家所说的“海沟-高原地貌”的典型例子:地壳块相互平行,隆起和下翻。这些构造结构源于行星内部的地质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来自行星地幔(地壳和金属核之间的厚厚岩石层)的炽热、可塑性岩石,甚至是熔融的岩浆上升到地表。根据运营阿刻戎槽沟的德国航天局(DLR)的一份声明,这一过程也称为地幔对流。
来自下方的压力拉伸了地表,进而沿着断层开裂,导致地壳块下沉,而邻近隆起的地块则保持原状。阿刻戎凹陷可能形成于约37亿至39亿年前,即诺亚纪时期,当时火星的地质活动达到了顶峰。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凹陷被各种物质填满,这些物质很可能是冰川随冰层携带而来的沉积物。
在HRSC图像中,几个深度不一的深洼地横跨场景的右北侧。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这些洼地底部存在流线型光滑物质。这些特征被称为线性谷充填(LVF),通常是由嵌入冰川冰中的碎屑缓慢流动形成的。这些沉积物被认为主要由冰构成,冰上覆盖着一层碎屑,类似于地球上的块状冰川。
这类沉积物通常出现在冰缘地貌中,这些地貌几乎终年冰冻。火星和地球都存在这种情况。它们的存在表明,该地区经历了冷暖交替的时期,其驱动力来自反复的冻融循环。这些气候波动是由火星轨道参数的变化,尤其是其自转轴倾角的变化造成的。
与地球自转轴的倾斜度不同,地球自转轴的倾斜度相对恒定在 23.5 度左右,并且由于月球的作用数十亿年来一直保持稳定,而火星的轴倾斜度则因其他行星的引力影响而波动得更剧烈、更频繁。
五百万年的时间内发生,因此频率较高且相对迅速。因此,火星接收的太阳辐射量在不同纬度地区存在差异,从而导致火星气候发生变化,并重新分布地表冰层。在地磁倾角较大时期,冰层从两极向中纬度延伸。当地磁倾角较小时(例如目前的情况),冰层会向两极回缩,但留下的痕迹在地表上仍然清晰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