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 开发的 Sora 人工智能模型,能够根据文本生成超现实主义视频。它的出现不仅挑战了好莱坞,也挑战了更深层次的东西:作者的概念本身。在一个故事由算法构建的世界里,谁来签署剧本?谁来承担叙事责任?谁来决定讲述什么,省略什么?
几个世纪以来,艺术都与冲突有关。导演与剪辑师争执不休,编剧为台词辩护,演员即兴发挥。索拉消除了这些噪音,用效率、提示和即时成果取而代之。但在这份沉默中,某种东西消失了:赋予作品意义的张力。
这与怀旧无关,而是关乎编辑伦理。当一个故事由人工智能生成时,谁该为它的偏见负责?为它的审美负责?为它的情感冲击负责?谁来决定是否出现尸体,谁来决定声音是否有口音,谁来决定一个场景是否暗示暴力或救赎?
Sora 没有意识形态。但他是由人类训练出来的。而这些人类有偏见、兴趣和议程。这个模型并非中立,而是数百万个无形决策的综合体。生成的每个视频都像一篇没有署名、没有背景、没有冲突的编辑作品。
作者身份变得可有可无。观众不再追寻名字。他们追求刺激,追求速度,追求影响力。而好莱坞,凭借其工会、时间表和自负,根本无法与之竞争。但问题不在于好莱坞,而在于叙事已经变得可有可无。
在这种新逻辑下,编剧不再是创造者。他是一位即时操作者,一位校准情感、风格和时长的技师。故事不再是构建的,而是合成的。而这种合成,无论多么精彩,都没有记忆,没有语境,没有声音。
当这些故事无人署名时,是谁在书写它们?谁负责我们所见、所感、所分享的一切?这是Sora悬而未决的问题。目前,没有人敢回答这个问题。
因为真正的冲突并非好莱坞和 OpenAI 之间的冲突,而是两种世界模型之间的冲突。一种基于经验、错误和直觉,另一种基于效率、预测和优化。一种将不完美视为艺术的一部分,另一种则在不完美出现之前就将其纠正。
索拉不是敌人。他是镜子。他反映了我们作为观众所要求的东西:速度、冲击力、流畅的美感。他也做到了。但在这个过程中,他抹去了标志性的特质。他抹去了冲突。他抹去了故事背后的故事。
也许未来不再有编剧。也许会有叙事操控者、即时策展人、情感技师。但在未来,谁来掌控叙事?当一个故事引发仇恨、操纵或暴力时,谁来负责?
写作并非奢侈,而是一种责任。没有写作,故事就变得默默无闻。而在两极分化的时代,匿名是危险的。
Sora 写字时不署名。除了他的技术实力之外,这一点也值得我们担忧。
因为如果没有人签名,就没有人回应。如果没有人回应,这个故事就不再有任何意义。它变成了噪音。激励。消费。但不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