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加沙海岸不到九十海里,大约一百六十公里,紧张的局势如同刀割般难以割断。由四十多艘满载人道主义援助物资的船只组成的“全球萨穆德”船队,正驶向这片巴勒斯坦飞地。无论如何,这段距离都意义非凡。这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和实际意义的里程碑,因为他们已经超越了六月份“玛德琳”号船在被以色列国防军拦截之前所达到的距离。那次他们略显逊色,但这次他们的决心似乎有所不同。这就像一场慢动作的角力比赛,全世界都在注视着,等着看谁会在这片浸透着历史和冲突的水域中先退缩。
尽管他们形容那是一个多事之夜,但船队组织者传递的信息清晰而坚定。通过社交媒体(目前是这些事业的发声渠道),他们讲述了自己整晚忍受着以色列军队所谓的“恐吓战术”。他们没有提供太多细节,但可以想象当时的情景:无线电里传来严厉的警告声,或许还有低空飞行指示航线,又或许是地平线上出现了军舰的灰色轮廓。然而,他们向我们保证,船上的船员和活动人士都保持着冷静。“这些威胁非但没有吓倒我们,反而更加坚定了我们前进的决心,”他们的声明中写道。目标丝毫未变:打破以色列对加沙地带的封锁,完成他们所谓的“非暴力团结使命”。
尽管目前官方报告称“人人安全”,但没有人放松警惕。警戒状态持续不断。他们知道,每前行一英里,就离崩溃点更近一英里。在甲板上,经历过上千场行动主义斗争的老兵与充满理想主义的年轻人混在一起,所有人都为同一个目标团结在一起。队伍在内部继续前进;恐惧如同暗流涌动,每个人都能感受到,但却不愿表露。占上风的是友情,是彼此牵手的伙伴,是彼此交换的目光,仿佛在说“我们同舟共济”。他们知道自己手无寸铁,唯一的力量来自船舱里携带的货物:药品、食物、学习用品,以及最重要的,他们并不孤单的信息。
而另一方的观点则截然不同。以色列政府认为这并非人道主义行动,而是一种挑衅,是对自身安全的潜在威胁。本周三,以色列当局再次竭尽所能,要求船只掉头返航,不要再提此事。这并非新的立场,而是国家政策的重申。他们辩称,他们完全有权拦截任何试图侵犯海上禁区的。对他们来说,封锁并非一时兴起,而是防止武器和物资走私用于敌对目的的必要措施。他们之间充满了不信任,不愿承担任何风险。
更为复杂的是,压力并非仅仅来自以色列。欧洲外交也在发挥作用。西班牙、意大利和希腊政府——由于船只或活动人士的来源地而与该船队有着直接联系——自周二以来一直在发出信号,敦促谨慎行事,避免冲突。这是一种典型的平衡策略:一方面,他们自身舆论的压力往往同情巴勒斯坦的事业;另一方面,他们需要与以色列保持稳定的关系,避免发生波及各方的国际事件。没有人希望再次出现像以往船队那样的画面,登船事件和外交纠纷持续数月之久。
与此同时,活动人士坚持他们对国际法的解读。他们坚称,只要他们航行在国际水域,任何人都无权扣留他们。他们还坚称,一旦他们接近海岸,他们所处的水域就应该属于巴勒斯坦的管辖范围,而不是以色列的管辖范围。这是一场与海战并行的法律之战,是主权和合法性的冲突,冲突发生在一片不超过蒙得维的亚和杜拉斯诺之间距离的海域。双方都有自己的论点和理由,而且似乎谁也不愿让步。接下来的几个小时将至关重要。这个故事的结局正在此刻书写,背景中回荡着引擎的轰鸣声,空气中弥漫着硝石和火药的气味。